历史上,大凡以姓取名的村庄,都曾是荒无人烟,某姓人家最先从外地迁来定居,不再四处漂泊,落地生根,这里便成了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家园,三百多年来,大王庄的族人们在此繁衍至少十几代人,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先辈们的足迹,洒下了无数的汗水,空气中留下了世世代代人的气息。

现在的大王庄,坐落在内邓高速与邓襄公路交叉处,村子里家家是楼房,每家每户各种家用电器一应俱全,可谓是交通便利,居住舒适,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,我们村子也是在近几年才搬迁到目前的位置,村子的搬迁史,也是村子的发展史。

据村子里老年人讲,解放前至解放后一段时间,那时刁河的老河堤就在现在河沿两边,河滩很小,大王庄村子的原址在老祖坟的南边,老河堤的西边,那时村子里的房子主要以土坯房子为主,每年夏秋季节,刁河里面洪水泛滥,凶猛的洪水经常翻过河堤,淹没村庄,据族人本华讲,由于咱们国家地形西高东低,那时候在讯季,西边县市、乡镇等由于地势较高,那边的洪水漫天遍野的从西边往东流,那时的人们称这种洪水为“滚缸水”,那时的村庄面临东边刁河洪水和西边洪水的双重威胁,每次洪水过后,村子里面都是一片狼藉,房倒屋塌,村民生活痛苦不堪。

事情的转折发生在1962年,那时国家的政权已经稳固,全国一片繁荣,国家也是下了很大功夫治理水患,邓县发动全县劳动力修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,其中就包括新修刁河河堤,也就是现在的河堤,鉴于刁河在讯季水流暴涨,水面很宽,新修河堤就两边都往宽处修,增加了河滩的宽度,保证讯季的水流量,避免洪水再翻过河堤,危害两岸的村庄,在新修河堤后,村子的位置就处于河滩上,在这种情况下,村民就开始了第一次村庄搬迁,村子就搬迁到以前老营的位置,由于新修了河堤,刁河的水患算是没有了,后来西边修了焦枝铁路,铁路阻挡了西边洪水向东流,同时由于水利设施的完善,西边的水患也解决了。

那时生活贫困,搬迁时候建的房子都很简陋,大部分都是挑土建的土坯房子,谁家能在房子的四角用上砖头,建成“四角硬”,那就是很不错了,要是能建成“里生外熟”的砖包墙,那可是当时的别墅了,村子里没有一处浑砖房。顺便多说几句关于这几种房子的建法吧,所谓的土坯房,就是纯粹用泥土盖起来的房子,建房的时候,把泥土和的稍微硬一些,在泥土上撒上碎的麦秸秆,用脚踩泥,让硬泥和麦秸秆混合起来,将混合好的泥土一层层的叠起来,用大刀将多余的泥土砍下来,形成比较光滑的墙面,为了防止湿的泥倒下来,每天只能垒一至两尺,等泥土干后再网上垒,整个打墙的过程和小燕子垒窝也差不多。等墙面建好以后,再加盖屋顶,这种房子的造价极低,耗费的就是人民的血汗气力,由于贫穷,广泛建造的都是这种房子,这种房子,最怕的就是水,每年讯季,都有不少人家房屋倒塌。所谓“四角硬”,就是在房子的四个角用砖头,其余部分还是用土坯,由于砖头不怕水,房子相对就坚固多了。“里生外熟”的砖包墙就是打好土坯墙以后,用砖头在土坯外面再砌一层,这样的房子好看又坚固。

改革开放后,大王庄族人勤奋努力,团结一心,村子里陆续建了土窑、吊丝窑和轮窑等,村子里很多人从事与制砖有关的事情,由于砖厂带动当地经济,刁河沿岸的村庄,在经济上相对别的村庄,还是稍显富裕的,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,族人逐渐都住上了砖头砌的房子,那时的房子主要以平房和砖木结构的民房为主。

进入新世纪后,国内经济更加繁荣,外出务工等也增加了人民的收入,人民对于住房的要求也更高了,不仅要求房屋结实、求居住舒适,还要求出入要更加方法,不仅行人走路方便,还需要摩托车、汽车能通行。在这种需求下,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后,大王庄于2010年秋季开始往内邓高速与邓襄公路交叉处,也就是现在村子的位置搬迁。新农村里面的房子,主要以两层或三层的小楼为主,家家通水电,族人做饭也都以电气化为主,这一些都说明大家生活更加美满、幸福。

作者:王向阳